9月15日,本報刊出《浙江溫州僅存的四家陶企全部停產》一文后,有部分熱心溫州籍行業人士,就溫州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與現狀與記者進行了一番交流。記者通過交流得知,溫州地區在高峰時期曾達到160余條生產線的產業規模。
但由于重重因素影響,溫州市的建陶產業逐步萎縮,乃至當前僅存的幾家陶企也面臨退出。截止目前,溫州市僅有溫州市美爾達陶瓷有限公司、溫州市新中聯陶瓷有限公司、溫州市宏豐陶瓷有限公司、溫州市亞泰陶瓷有限公司4家陶瓷企業。
起步較早 初具產業規模
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約1992年前后,溫州市陶瓷產業起步發展。而此時,國內建陶生產基地并不多,只有廣東、山東淄博及臨沂、四川夾江、福建等地有陶瓷企業。
從溫州市陶瓷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泰順縣起步較早。“當時,僅我們一個鎮,就有十幾家陶瓷廠,十幾條生產線。”溫州泰順縣的一行業人士阿濤(化名)如是說。
阿濤同時告訴記者,不久,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到1995年時,泰順縣的陶瓷廠就基本停完了。待企業拆除完畢后,很多泰順人就到江浙滬一帶租倉庫、貼牌。
此后,溫州市其他區縣陶企發展速度逐漸加快。
據一從事陶瓷多年的溫州籍業內人士介紹,大約到2003-2004年,溫州市建陶產業發展至峰,此時約有100余家陶瓷企業,160余條陶瓷生產線,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但后來,隨著周邊產區的快速興起,溫州陶企競爭優勢越來越小。
事實上,溫州市陶企的各項生產成本都在逐步提高。而與不斷增速發展的其他產區相比,溫州陶企的優勢卻逐步下滑。
內外因素 導致外遷發展
據多位當地陶瓷行業人士介紹,溫州市的環保治理早于其他地方,而且稅收也高于其他地區,成為不少溫州陶企外遷的直接因素。
溫州市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陶企負責人告訴記者,溫州市政府對當地陶瓷產業的環保治理要求越來越高,導致陶企用在環保治理方面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其次,溫州地區用地成本很高,而外地的土地成本則非常低廉,不僅如此,企業還可以貸款;第三,由于運輸不便捷,陶瓷生產的很多原料不能及時運進來。
隨著一些廣東企業開始建設大生產線,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溫州企業在生產成本方面更不具優勢。鑒于此,很多溫州陶企選擇到外地建廠。廣東、江西高安、山東淄博等地都成為溫州陶企外遷的良好選擇。同時,隨著外遷企業在當地做的風生水起,更多的溫州企業選擇外出投資建廠。
“產品附加值低,稅收高也是不少溫州陶企愿意走出去的原因。以我們鎮為例,十幾家陶瓷廠上交的稅收能占全縣稅收的40%。”阿濤告訴記者。
據了解,溫州陶企當時的產品檔次也不高,大多數企業生產200×300mm,150×150mm白面磚,且品質不高,只有少數企業品質還不錯。
阿濤告訴記者,外出建廠成為不少溫州陶企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當時有好多鄉鎮的陶企,就一家接著一家的遷走了。一部分到廣東、一部分到江西,一部分到淄博,溫州陶企開始流向各地。而留下來的陶企優勢也在慢慢削減。
2003年,正好是淄博當地政府招商引資,于是一部分溫州企業到淄博投資建廠;另有一部分溫州企業遷至江西萍鄉、修水等地建廠發展。當時多數企業都遷往外地了,約占當時溫州企業數量的60%,除部分堅守陶企之外,溫州市之前也有一部分陶企倒閉。
阿濤坦言,僅2008年之后,溫州人到高安產區就投資建設了幾十條生產線。此前,溫州地區還有不少企業,后來這些企業也慢慢消失了,更不用說一般企業了,如今好多陶瓷廠都消失了。
除了外遷建廠之外,還有不少溫州陶企或當地人外出貼牌生產,也成為溫州陶企的一大轉移方向。其實,早在2002年,就有溫州人到不少地方貼牌生產,主要以淄博與廣東兩地為主。即使目前,這些貼牌商依然是淄博產區營銷的主力。2003年之后,更多的溫州人跑到外地貼牌。
四處建廠 向國外發展
近幾年,隨著國內行業競爭加劇,部分溫州陶企選擇走出國門,到非洲、中東等一些投資建廠,且數量不在少數。
阿濤告訴記者,“因為一些治安比較亂,出國辦廠也是一些溫州企業近幾年才興起,前些年,大家都不敢出去。如今,一些雖然只有一條或兩條生產線,但大都是溫州人創辦的企業。”
據了解,由于一些比較落后,因此當地消費者對產品檔次要求不高,所以多以簡單裝修為主。在產品品類方面,主要以仿古磚、拋釉磚及內墻磚為主。
在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陶企負責人看來,溫州陶瓷產業下一步的發展優勢將越來越小,一方面,溫州市陶企的生產成本大大高于其他產區;另一方面,當地陶企大多走的是傳統發展路線,創新能力不足,從而導致產品競爭力不強,如今只能堅守浙江省內。(來源:陶瓷信息報)
相關閱讀推薦:
中國陶瓷十大品牌排名
衛浴陶瓷選購三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