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州建博會已經落幕,但是其熱度持續高漲,全屋定制、智能家居、互聯網家裝等領域異常活躍,木門、集成吊頂、實木家具等品類也頻繁出現在觀眾視界。那么,這些詞匯為何這么火熱?其背后都隱藏了哪些趨勢和危機?
定制家居:行業風口人人追逐,條件不足未來堪憂
根據相關調查,定制家居企業的數量占整個廣州建博會全場60%,幾乎所有的家具制造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千萬億容量的龐大市場。經過小編走訪觀察,瑪格全屋定制2017上半年增長57.8%、新標家居前兩季度平均增幅40%、廚柜預計上半年增長35%-40%、麗博櫥柜上半年增長35%……如此誘人的數據難免會引起所有家具企業的躁動,但事實上大部分定制企業并不具備定制的條件。
維意定制副總裁林文彬在泛家裝論壇談到定制家居的高門檻,“全屋定制必須具備五個要素:產品品類是否齊全、服務理念是否跟得上、交付能力是否具備、工業智造是否能滿足柔性生產、O2O引流系統是否完善。”五大要素是全屋定制企業準入門檻。如果不是全屋定制,那么后者的四大要素也缺一不可。然而反觀建博會上的全屋定制企業,真正能滿足這五大要素的屈指可數。那么,大家一擁而上、熱衷于走捷徑、過分追逐的現象勢必會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家具企業為了盡快滿足以上五要素搶占定制家居市場份額,不惜耗巨資引入國外智能生產線,搖身一變“工業4.0”。其實這些都是基于“洋裝備”的條件,比如德國豪邁生產設備,或者是美國甲骨文ERP系統,再或者是德國海蒂詩、奧地利百隆等高端五金連接件。據統計,我國消費了全球數控機床的一半,而且80%以上的高端數控機床都是從歐美日韓進口,研發設備和軟件更是“洋品牌”的天下。毫無疑問,這個現象會加大“空心”化的步伐,導致中具制造業永遠都會處于產業鏈的低端。
另外不難發現,熱過頭的定制家居領域已經開始出現魚目混珠、損害消費者利益與行業聲譽的現象。常見的就是打著“定制”招牌的廠家,所謂的量身定制基本上就是滿足戶型的尺寸而已,而且采用的模塊化設計軟件只能生成與實際效果差異很大的效果圖,再加上“橫平豎直”的柜體組合毫無設計概念,同質化非常嚴重。也就是說,除了板材環保品質與五金連接質量外,消費者購買的就是一些不同規格的柜體,這和成品家具相比反而是行業的倒退。
智能家居:泛家居企業爭先搶灘,偽智能家具大行其道
本次廣州建博會的噱頭莫過于智能家居的聲勢,智能門鎖、智能窗簾、移動應用、智能家電、語音交互等等各形各色的智能家居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但從表面上看,不難發現智能家居是一個巨大的風口,整個泛家居領域都開始介入智能家居市場,家電廠商從智能家電入口、安防廠商從智能鎖切入、傳統建材廠商從家裝布局、物聯網硬件企業以智能單品進入市場,等等現象讓人感覺就是智能家居的紅利期已經到來。然而,經過深入研究和調查后,發現智能家居的發展并不樂觀。
雖然很多機構預測,中國或將在2020年前成為亞洲的智能家居市場,并且在2018年將達到1800億元,但是,偽智能產品大行其道,標準化難以實現統一,質量和價格等問題,無不制約著這個滲透率本來就不到1%的產業發展。
經過展會觀察,小編發現在展會現場擺設的智能家具都是為了智能而智能化。比如為智能門鎖添加wifi功能,其意義到底體現在哪里?再比如智能空調,僅僅是在傳統空調的基礎上添加了智能模塊,只不過是實現了智能手機的遠程操控和非常基礎的語音操控功能。這難道就是智能家居嗎?它對消費者的生活有哪些改善?似乎是一些可有可無的雞肋功能。但令小編意料之外的是,這些以智能為噱頭的產品竟然能捕獲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也許正是看中這一點,偽智能才會在行業內大行其道。
不得不談智能家居另一個發展歧途——標準化不統一。在該領域火藥味重的當屬家電板塊,傳統家電廠商如海爾、美的、格力都在緊鑼密鼓的加快智能化的轉型,但是他們都是各自為戰,每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誰都不愿意妥協。如此,便會導致家庭里的智能家居無法產生互通互聯,智能的意義蕩然無存。除此之外,質量和價格等問題也是發展的痛點,60、70年代的用戶對智能家具不感興趣,80、90年代的消費者又沒有經濟能力,如此尷尬的定位讓智能家居的落地變得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