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為應對連日出現的嚴重霧霾,北京等地啟動了空氣重污染紅色、橙色預警,工業企業停限產、施工工地停工、機動車單雙號行駛、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霧霾來襲時,人們通常會關閉門窗,減少戶外活動,盡量待在室內。那么,室內的空氣質量對健康有何影響呢?《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采訪——
說到霧霾、PM2.5超標等話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室外空氣質量。但其實中,我們在室內度過的時間往往占70%至90%。由于裝修等各種原因,室內空氣不一定比室外好;留在室內,也未必是躲避霧霾的選擇。專家建議,在霧霾實現源頭控制之前,采取措施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PM2.5:
室內不一定比室外少
今年秋冬以來,北方幾次嚴重的霧霾天氣,加重了人們對空氣質量的擔憂。一些城市的中小學生還因此被迫停課,孩子們都躲在家里。
中國環境科學院原副院長夏青分析說,當室外霧霾嚴重時,關閉門窗,有利于室內空氣質量的改善。但很多時候由于人員活動、空氣不流通等因素,室內PM2.5濃度反而會高于室外,繼而影響身體健康。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從2011年至2014年對北京約40棟建筑樓宇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體育館、辦公樓、商場、酒店、研發中心等5類公共建筑。調研結果表明,公共建筑采用傳統的集中空調新風機組時,如果沒有加裝空氣凈化設備,室內PM2.5濃度與室外PM2.5濃度相差無幾,當人員活動較多時,室內PM2.5濃度還會遠遠超過室外PM2.5濃度。
根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研究結果,在門窗緊閉的情況下,室內PM2.5濃度大約為室外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而這部分顆粒,主要集中在0.1微米至1微米的粒徑范圍,也就是室外污染物中那些粒徑小毒性大的顆粒會進入室內。當然,這也跟建筑物本身的密閉性、門窗開啟的頻率等相關。
2015年4月,清華大學發布室內PM2.5污染公益調研報告。結果顯示,相對于室外,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顯著,室內PM2.5吸入量為室外的4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也曾以重慶市5類38家公共場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室內PM2.5監測、分析顯示,室內空氣PM2.5與室外PM2.5濃度及室外溫度均呈正相關。
為了解公共場所空氣PM10和PM2.5濃度,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衛生科于2013年1月(霧霾期間)選擇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商場和臨近交通干線的商場、餐廳及一家燒烤餐館,測定空氣中PM10和PM2.5含量。測試結果表明,餐廳監測點PM2.5濃度均超過空氣質量標準值,超標42.6倍。
公共場所:
空氣質量更需關注
我國關于環境空氣的質量標準將于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標準中規定在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這樣的二類區域,PM2.5日均值≤75μg/m3(微克/立方米)。我國標準制定的前提,是基于日?;鶖?,2013年我國日均PM2.5低于35μg/m3的累積天數只有71天,2014年我國日均PM2.5低于35μg/m3的累積天數有93天。
對于室內空氣質量,夏青給出的定義是,一定時間和一定區域內,空氣中所含的各項檢測物指標,主要有含氧量、甲醛含量、水汽含量、顆粒物等,是一套綜合數據,能夠充分反映室內空氣狀況,其中PM2.5濃度是重要組成部分。
除住宅、工作場所外,公共場所是人們相處多的室內環境之一。公共場所人群密集,流動性大,其空氣質量更為重要。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的調研結果:60.5%的公共場所室內PM2.5濃度高于室外,因此,改善公共場所空氣質量,加強公共場所室內空氣質量關注及檢測非常重要。
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由于人員活動、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過敏源懸浮等種種原因,不僅存在著PM2.5濃度過高問題,還存在“空調病”“交叉感染”等空氣污染的潛在風險。
中央空調系統容易成為細菌等微生物繁衍滋生的溫床,存在傳染多種疾病的隱患。原衛生部曾對全國公共場所中央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狀況進行監督檢查,對30個省份的60個城市937家單位的中央空調系統進行積塵檢測,結果顯示:檢測的5600份樣品中,合格率僅為6.2%,而“通風管道內表面積塵量”值達到486克/平方米,是標準的24倍。在裝有中央空調的建筑內,如果不解決空調產生的污染以及交叉感染問題,就會對人的呼吸及身體產生危害,所以對空調系統進行凈化十分必要。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低碳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鄧高峰認為,在考慮空調等舒適性解決方案時,如何高效便捷地去除霧霾、PM2.5,實現殺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是當前重要的發展方向。
公共建筑:
新風或將成標配
近年來,歐美、日本等發達的建筑中,空氣凈化系統已經成為大樓空調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據報道,在日本,建筑物的新風引入及凈化已經成為現代建筑的標準配置,日本目前所有的民用建筑均預留新風口以便安裝新風空氣凈化設備。
據專家介紹,在我國,空氣凈化市場并不是新興行業。當年的非典曾讓中央空調凈化市場和家庭空氣凈化市場一度火熱,一時間噴涂光觸媒、紫外線、甲醛靈、活性炭、臭氧發生器、負離子發生器凈化產品隨處可見,多時市場擁有8000多家相關產品生產企業。但在非典過后,曇花一現的凈化產品市場迅速冷卻。
而在市場僅存的這些企業中,95%以上產品以家居凈化為主,而生產用于寫字樓、賓館、飯店等公共場所的空氣凈化設備的廠家僅為5%。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地方性小企業,缺少先進的空氣凈化技術,導致空氣凈化設備效率低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國內在商用場所、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凈化方面的技術總體上有濾網、靜電兩大類,而采用這兩大類傳統空氣凈化技術的凈化設備除了本身凈化效率不高(一般多達到80%)之外,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定期更換濾材,后期使用成本太高;定期清洗濾網,操作麻煩,影響使用。這也是導致空氣凈化設備在公共場所使用率很低的原因。
在發達,公共建筑、家庭新風普及率已高達90%以上。而新風系統在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大城市普及率還不到15%,一些二三線城市普及率還不到10%。
室內空氣質量問題已引起政府部門關注,據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暖通空調》雜志社社長劉承軍透露,北京市已完成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新風系統的政策調研課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新風系統,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成為強制性的政策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