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下旬,成都一所被標榜為城北“現代化小學”的學校,有部分學生出現了流鼻血、出紅疹、嘔吐、眼睛紅腫等癥狀。家長們把矛頭指向了學校剛剛裝修的教室和新鋪的塑膠跑道。
近年來,“毒跑道”和“毒裝修”事件在各地屢見不鮮,其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
標準寬松導致大量使用有機溶劑甚至毒性溶劑
今年5月疑出現“毒跑道”“毒裝修”的成都一所小學,投入使用還不到一個學期。當地教育局負責人表示,學校于2014年9月開工建設,2015年11月建成。正式移交前,承建方委托了四川省建筑質量檢測中心對學校室內及運動場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均顯示正常。
對于教育局的回復,許多家長表示不解。他們反映,每次一靠近學校的塑膠跑道,就有一股濃烈的刺鼻味道,“天氣越熱,味兒越濃”。
對于符合標準卻仍然異味濃烈的現象,四川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王斌表示,目前,對于我國塑膠跑道的檢測,只有產品質量的檢測標準,其側重點為一些物理性能參數,而反映有機物釋放的參數并未納入檢測標準。
“這就是為什么學校給出的產品質量檢測報告是合格的,學生身體卻出現一些疑似不良癥狀的原因。”王斌說,“跑道的材料只是在特定檢測項目中合格,而引起人不適的因素,可能并不在這些檢測項目中。”
王斌表示,塑膠跑道的鋪設是按比配好材料,再運到場地上進行現場施工。為了使各項材料更好地分散和聚合,制造商在施工時會使用大量的有機溶劑。“這些有機溶劑和未完全反應的材料單體是刺鼻氣味的一大來源,例如苯、甲苯、TDI(甲苯二異氰酸酯)等有害物質,而這些有機物的揮發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2011年,標準委頒布了兩個標準:《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第6部分:田徑場地》(GB/T
22517.6-2011)和《合成材料跑道面層》(GB/T
14833-2011)。這兩項標準對于苯、甲苯和二甲苯總和、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重金屬四項指標的限量作了規定。
參與制定GB/T
22517.6-2011標準的華東理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教授陳建定在一篇文章中披露,終頒布的標準刪除了報批稿中關于有機溶劑(VOC)的限量,而對苯類溶劑、TDI限量作了放寬調整。
陳建定教授在《我們如何才能遠離“塑膠毒跑道”》(《中國政府采購》2016年期)中說:“這確實導致后來廠商在鋪設塑膠面層時大量使用有機溶劑,甚者使用毒性臭味溶劑。”
家長、專家呼吁執行更嚴格的標準
在發生“毒裝修”事件的一所小學,當地教育局提供了一份“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的檢測報告。該報告的檢測依據是由原建設部制定的GB50325-2010(2013年版)《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四川省建筑質量檢測中心室內環境污染檢測室的一位檢測人員表示,該規范主要從工程驗收的角度出發,針對建筑材料及其裝修,要求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之后、交付使用前進行檢測。
“課桌、柜子等搬進去后,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了。”這位檢測人員解釋,一般推薦的標準是環保部頒布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一些家長還指出,環保部頒布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要求采樣空氣前關閉門窗12個小時。而《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要求在對室內環境中的某些成分進行檢測時,檢測應在對外門窗關閉1小時后進行。家長認為,應該按照更嚴格的標準對教室環境進行檢測。對此,當地教育局負責人表示,在學校建設中,他們是嚴格按照標準來施工驗收的。
“孩子在有多媒體、桌椅、黑板、裝飾墻的環境下學習,依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進行檢測更貼近實際,更加合理,數據也更具說服力。”該檢測室另一位檢測人員表示。
一些廠家圖便宜用劣質材料,不等檢測報告出來就開始施工
某塑膠跑道施工單位的負責人陳強(化名)表示,按照標準,塑膠跑道在大面積鋪設前,施工方要等所有材料到場后,試鋪小面積的跑道,等材料固化形成成品,再切割送去第三方檢測。“等檢測報告顯示合格了,才能進行大面積鋪設。”他說。
按照《合成材料跑道面層》標準,以每項工程所用合成材料跑道面層為一批,每批均應進行技術性能檢驗。陳強說,塑膠跑道的施工工藝在溫度、濕度、材料配方方面要求很高,即便是同一個廠家,在不同的地方施工,制作的配比也不一樣。
上述標準要求,樣品在現場條件下停放時間為14天。但有的廠家并沒有嚴格執行這一要求。陳強坦言,這一系列流程下來大概要一個月,由于施工工期的要求,很多廠家沒等檢測報告結果出來就施工了。
陳強還透露,由于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那么多場地不可能一個個拿去檢測,廠家為了短期利益,就會選擇買便宜、劣質的材料施工。一位檢測機構的專家分析,這些不知成分的材料很多是可揮發分解、散發毒性的廢料。“不同的材料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標準規定的檢測項目并沒有涵蓋這些成千上萬種的化學物質。”
在上述案例中,四川省建筑質量檢測中心室內環境污染檢測室一位檢測人員表示,在塑膠跑道方面,校方僅委托他們對塑膠跑道專用膠液進行了3項指標(苯、甲苯和二甲苯總和、甲苯二異氰酸酯)的檢測,檢測結果為合格。
“這幾個指標合格了,并不一定代表塑膠跑道合格。”這位檢測人員說,“有說服力的還是塑膠跑道成品的檢測報告。”
低價競標壓力下以次充好,有的專家封個紅包就放寬標準
一位塑膠跑道材料生產廠家負責人坦言,大多數廠家知道用便宜的化工材料不好,可是沒有辦法,很多廠家在“低價競標”的壓力下一再壓低成本。
2001年,原建設部(現住建部)頒布了體育場地設施工程三種級別的專業承包資質,明確規定了各級資質承包工程的范圍。隨后,國內又出現一批鋪設廠商和施工隊伍。
2014年11月,住建部發布新版的《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該標準取消了體育場地設施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住建部在修訂說明中指出:“體育場地設施工程不涉及建設工程的質量安全,可通過行業自律加強管理,允許市場自由選擇。”業內專家分析,這意味著開放了市場,沒有體育場地設施工程專業資質的公司也可以參與投標,建筑工程的總包商也可以自主地把塑膠場地鋪設轉包或分包給其他廠商或制造商。
“市場開放及需求帶動了行業的盲目擴張。”長期從事塑膠跑道行業的陳強感受到由政策帶來的市場變化,短短幾年,一大批生產塑膠材料的小廠子應運而生。“它們規模小,在技術上競爭不過大廠,只能在價格上打主意。”
一家塑膠跑道材料生產廠家負責人李建(化名)表示,一些建筑公司為了中標,就把價格壓低,要想獲得利潤,建筑公司就會向材料生產廠家采購更低價的原材料。原材料廠家為了獲得利潤,也不得不把成本再往下壓。“這樣一環套一環,惡性循環。”李建透露,現在市面上很多“透氣型”塑膠跑道材料價格每平方米100元左右,甚至還有更低的。“這樣的價格,不可能做出符合標準的材料”。而合格的“混合型”塑膠跑道材料一般價格為每平方米200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監管、驗收環節也出了問題。有廠家負責人透露:“驗收程序也就是看線畫得直不直、厚度夠不夠,有的專家封個紅包就能放寬某些標準。”李建說,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許多場地做成之后一兩年就壞了,出現“毒跑道”也就不足為奇。(來源:OFweek節能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