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人是從CCTV-2的《交換空間》節目中開始了解劉老師的。從一名默默無聞的設計者轉變成明星設計師,您的經歷激勵著許許多多的設計新人,本期設計本人物專訪請到的嘉賓就是約哈斯配飾機構創始人-劉鑫。
大家好,我是劉鑫,我相信絕大多數設計師都是從小設計師開始的,我也一樣,開始接的單子都是一些小型的設計項目,但無論大小,都需要一顆認真對待的心;從小案子慢慢積累,越做越好,才能拿到更好、更大的項目!在這個行業里,家裝或者是工裝都是一個非常鍛煉人的職業,一個項目的落地,不只是設計方案好就行了,更重要還關乎材料、施工工藝等一系列綜合性的工作。一個設計師的成長往往就是經驗的積累、市場的積累、行業的積累、材料的積累、施工經驗的積累過程。
成為一名的設計師是一條十分艱難的道路,在成長的過程中您遇到過哪些困難和瓶頸,您又是如何克服和解決它們的呢?
設計師是一個外表光鮮亮麗,其實十分苦逼的一個職業。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的困難更多的是來自于客戶,當客戶提出一個意見,而你的想法和他不一致的時候,作為設計師應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審美為客戶提升他的生活品質,做出讓他滿意而你自己也很滿意的作品?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關于瓶頸,我知道很多設計師做了幾年就不做了,改做賣材料、做施工或者干脆就轉行了,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是這個行業的確很苦,二是設計師開始工作的前幾年賺錢很少,三是在互聯網時代,大眾創業,各種投資、融資信息滿天飛,整個社會變得很浮躁,而設計恰恰又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的事業。這些都是當前設計師們都會遇到的問題和瓶頸,所以要做好設計師愛好這一行業是前行的動力,如果只是想有一份工作,掙錢養家糊口,那么我認為從事其他行業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回顧這些年的職業生涯,您對設計的感觸是什么?
對設計的感觸是設計是服務人和空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空間與空間的關系,如何使平衡、協同這三個關系,這是整個行業共同需要解決的。
一路下來您見證了中國設計的成長和發展,請問您如何看待國內室內設計的發展?
今年我去米蘭學習,見到了清華大學的鄭曙旸教授,他的一句話我感觸很深,他說中國的室內設計和家具設計水準之于歐洲至少落后30年。這讓我很驚訝,因為我覺得國內設計水平不至于會落后這么多,后來一細想,才明白我們見到國內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設計一片繁榮,但這幾個城市并不能代表整個中國的設計水平,還有二線、三線乃至廣大的農村仍然空缺著!所以我覺得中國室內設計的發展還有很長、很遠的路要走。
每個人對設計的理解都不同,作為一名經歷豐富、技能純熟的設計師,您認為設計的本質是什么?您遵循的設計理念又是什么呢?
設計的本質是為人服務。具體來說,當一個客戶把他的家或者其他空間交給你,首先你要考慮他有怎樣的需求,了解他的喜好、職業、性格特點等等,設計師需要通過客戶傳遞的信息碎片,經過整理、分析來設計符合或者超出他心里預期的作品,而不是滿足設計師的自我需求。
設計是源于生活的,更好的享受生活、品味生活才能真正的把設計帶入生活中去;設計師一定要有相應的人生閱歷,旅行、出國、插花哪怕是看部電影,都是增長閱歷的方式。舉個例子,前幾年美式風格在國內大行其道風風火火,但我發現很多設計師連美國都沒有去過,卻也敢大談美式風格。真正的設計師不能光用嘴去說設計應該如何如何,而是切身去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品位。
我們常常用深度、膚淺等詞來形容一個人有無內涵,設計也是一樣,的設計是有內涵、有靈魂的,在具體的項目中,您是通過什么手法去體現設計深度的?
空間設計到的時候是能觸碰到人心底柔弱的部分的,當你踏入這個空間的時候,你的精神和思想會與空間產生共鳴。我參加過央視《交換空間》的一期節目,業主夫婦是大學報名路上的火車相遇的,從聊天中了解到兩人不僅報考的同一個大學同一個專業,而且還是同一個班級,不知不覺間他們相愛了......大學畢業后一個人去了北京,另一個人去了深圳,火車又成了他們彼此聯系的紐帶。所以那一期的主題,我把它命名為“列車奇遇記”,我把他們這些年互相看望對方的火車票做成了一個相框,放置在他們在北京的這個溫暖的小家,餐廳做成了一個火車車廂,這樣每次就餐時就仿佛回到了曾經難忘的歲月,當主人收房的時候,當他們看到曾經的火車票、餐廳的火車車廂的時候,他們哭了,這些所以設計細節已經深深的觸碰到他們內心深處柔軟的部分,所以好的設計是空間和人會產生情感共鳴。
在潮流之下,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平衡客戶需求與審美之間的關系成為設計師群體新的困惑,對此您有什么建議嗎?
大多數客戶之所以找設計師,就說明他們認識到目前生活品質和自己審美上的不足,所以才花錢甚至花大價錢做定制設計,此時設計師就承擔起了提升客戶生活品質的重任。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到客戶身上,而是聽取客戶的想法,把客戶想要的落地并進行優化和提升。
您創立的約哈斯設計工作室擁有一個成熟的設計團隊,制作了許多精美的設計案例《紅珊瑚珠寶店》、《北京一葉》、《心
·境》等等,作為創始人您怎么評價自己的設計團隊?
我常常和團隊講的話是我們都是親人,“親人”和“員工”是兩個完全不相同而概念,親人包含了更多的感情在里面,在我的工作室里,不是員工給老板打工,而是一群朋友為共同的想法而努力的工作狀態。
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室內設計行業,同行之間的抄襲、同質化也越來越明顯,您怎么看待這類現象?
國內無論哪個行業都存在抄襲的現象,同質化產品也有很多,設計師如果要做好,我覺得在設計水平和服務意識上要提升。抄襲也好,借鑒也罷我從不反對拿來主義,但一定要在別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改進。
成為明星設計師、擁有個人工作室相信是大多數設計師的夢想,作為前輩,您可以給設計新人們一些實用的建議嗎?
做個人工作室需要具備幾個條件,你要有擔當風險的意識,第二你需要有相當的決策能力,第三你需要能踏踏實實的做設計、耐得住寂寞,第四你是否有足夠的客戶群。我想,如果你都準備好了,那么趕緊開始吧。
真是非常感謝您對設計師誠意滿滿的建議呢,也非常感謝您跟網友們分享這么的寶貴經驗,希望劉老師在以后的的設計與創業道路上,越走越順,本期設計本的人物訪談節目就到這里了。(來源:設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