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水槽洗碗機、消毒柜、微波爐、換新風空調、除菌洗衣機干衣機等一系列健康類家電產品,受到這一輪疫情影響而被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費者熱捧之際,來自家電行業的另一個大家伙"中央空調"卻再次陷入了行業發展的新泥潭之中。
隨著節后返程進入高峰、企業陸續復產復工,關于大型商超尤其是中央寫字樓等辦公場所"使用中央空調容易造成疫情擴散"的擔憂,也隨即成為熱議。在非典過去17年后,新一次疫情防控下,"不受待見"的中央空調再次面臨挑戰,而且對整個產業的負面影響或將比非典更甚。
與相對安全的獨戶型家用中央空調、家用空調不同,不管是疾控中心、衛健委等相關專家提出的建議,還是各省市的應急防控指南,對于節后復工疫情防控指導工作中,有不少對"中央空調使用不利于疫情防控"的相關說明。
無疑這也再次將中央空調企業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要知道,原本受到地產調控,以及發展增長方式轉移的影響,專注商用市場的中央空調市場就陷入了一輪發展下跌的泥潭之中。此次,疫情發生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于中央空調使用的擔憂,無疑會加速原本已經深陷迷茫通道的中央空調企業,再次舉步維艱。
當前,來自衛生領域專家們,為樂觀的說法是,"中央空調都有嚴格的設計規范,如果是按照規范做的,應該是安全的。"不過針對其使用,還要"結合單位情況和建筑特點評估",這時的參考依據是辦公場所沒有疫情出現。而一旦整個寫字樓或大樓出現疫情,"應該停止使用中央空調",進而"對中央空調系統乃至整個環境進行消毒,并再次評估能否開啟"。
相比2003年時SARS肆虐時,擔心病毒交叉感染而流傳的"非典來了,中央空調走了"的戲言。此次疫情下,看上去中央空調的際遇提升了不少。背后,則是得益于非典后中央空調新風風量、健康標準、安裝設計等的系統性升級。
不過這些向好,并不意味著中央空調產業如今面臨的挑戰,比非典時要小,相反從整體環境看壓力更大。
回望非典肆虐對中國空調行業產生巨大沖擊,加上原材料漲價,有數據稱中央空調同比銷售額比預期下降近一成。不過,隨著非典疫情過去,一度備受質疑的中央空調市場整體波動卻并不大:
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03年全國大中型制冷空調設備及配套設備工業總產值達393.8億元,較2002年增長近26.4%;而此前兩年同比增長分別為39.2%和18%左右。另有數字表明,2004制冷年度,中央空調業的增長率高達48%。
增長并非偶然。一方面,2003年的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催生大型現代化辦公樓、賓館、商場、超市不斷興起,中央空調市場需求上升動力很足。如當年房地產投資增速28%,與2004年差距不大。但是當下,即便沒有疫情,2020年房產增速也會有明顯回落,拉低中央空調的整體需求。
如果對比中央空調2006年以來的市場表現與GDP增長關系,可以發現兩者走勢高度吻合并有不斷接近趨勢。就當前看,原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下,中國GDP增速雖然趨緩,但完全能穩中有升,對中央空調影響還算可控。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肯定會拉低全年GDP增速,大型工程項目進度和審批也將減速,讓中央空調市場的增長壓力陡增。
另一方面,則是非典時領軍企業抓住了"健康"、"安全"的升級風口。代表性的是,海爾憑借防菌系統、臭氧發生裝置等創新,在當年前十個月中央空調銷量同比提升2.6倍,并帶動一輪產業洗牌。此次,美的、格力等本土企業開始趕超約克、特靈、開利、麥克維爾等外資品牌。甚至可以說,非典成為中央空調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節點,先是市場容量不斷攀升,直至2018年突破千億大關;后是品牌格局和企業陣營的不斷分化和裂變,本土企業開始領跑。
但是,相比非典期間中央空調企業挖掘到的"健康"機遇,在當前安全、健康標準相對完善、產業日趨成熟時,暫時難以有新的風口產生。同時,因為中央空調以"工程渠道"為主、"三分靠銷售,七分靠安裝"的特性,也讓其很難享受電商平臺紅利。疊加原本的房地產調控,中央空調面臨的挑戰可謂前所未有。
更糟糕的是,即便是疫情之前,中央空調的增速已踩下剎車:數據顯示,其增速從2014年的11.9%、2016年的10.9%、2017年的19.6%,到了2018年僅為5.85%。2019年頹勢進一步延續:產業在線數據顯示,中央空調當年前10個月累計增長僅為1.72%,逼近零線。
可以說,非典時中央空調雖受沖擊,卻也迎來機遇。我們希望重新評估非典時中央空調的反應,帶給我們一些啟示,但現實恐怕難以如愿。中央空調總體項目遇冷、零售降溫,將是接下來直觀的市場反應。對企業而言,當下除了積極搶占中央空調市場份額之余,也要做好尋找其它增長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