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高速列車,中國的家電制造業也顯示出巨大的能力與活力。隨著全球制造業的轉移,經過多年引進、學習、吸收、消化的成本付出,終中電制造業走上了自主研發、成長壯大的路上,到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的家電制造基地。
隨著中電業成為全球制造的基地,制造生產能力和規模不斷擴大,顯然緊緊圍繞國內市場打轉轉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的繼續發展,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已經是刻不容緩。國內市場,經過30多年的悉心耕耘,已經觸及到發展的天花板,唯有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才能滿足中電制造業的蓬勃發展。
國際化:探索之步早已邁開
中電企業在海外市場尋求發展并不是從現在才開始,實際上在國內家電普及的同時,就有很多企業考慮到國際化這個發展方向。只不過那個時候像歐美、日本、韓國等的家電產業正處于時期,面對的挑戰在當時是巨大而難以突破的。
初的面向國際市場,是在國內家電產業興起之初,一方面是新近崛起的中電企業,大有初出茅廬不怕虎的精神,勇于去國際市場闖蕩江湖;另一方面是一些企業不愿參與國內殘酷的淘汰賽競爭,便在海外市場尋找出路,專意為外資品牌做OEM或者ODM。
TCL就是早期國際化的先驅,早在2003年就收購了法國湯姆遜電視,同時還把手機巨頭阿爾卡特收歸麾下。雖然吃下看似一塊香噴噴的肉,但咽下的卻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算是給中電企業走出去先探了一次路,收獲的更多是經驗、教訓。
類似的教訓不僅僅是TCL一家,很多企業都有過走出去趟到兩腿泥的經歷。當年事實證明,國際化絕非是個坦途,而是布滿荊棘的艱辛之路。但,如若沒有當年像TCL這樣的企業打頭陣,或許的走出去還在迷茫之中。
戰海外:天時地利已經具備
然而,現在的情況與十多年前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方面中電產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積累,不僅在體量上有了巨大的進步,而且在核心技術上也從無到有,自身走出的的能力已經具備;另一方面外資跨電品牌在經歷了輝煌之后,開始走下坡路,這無疑是給了中電企業以的機會。
實際上,中國企業把握機會的能力之強,也是外品牌沒有想象到的。當中國企業再次走向全球市場時,已經不再是文文弱弱的跟隨者,而是身強力壯的挑戰者。中電企業走出去的不僅是產品,甚至包括一些行業的標準已經不在話下。
海爾就是為典型的走出去代表,近幾年在海外收購始終就沒有停過手,先收購了新西蘭國寶級品牌斐雪派克,后收購美國GE
A進入北美市場,還把日本三洋在當南亞的資產納入旗下。目前海爾旗下已經有海爾、卡薩帝、統帥、GE
A、斐雪派克、日本AQUA等6大品牌征戰海外,很多市場海爾產品是在高端區域,是賣的貴的品牌。
再看美的,也是家電產業國際化的一把好手。也收購意大利美的很早就開始海外布局,2007年美的個海外基地在越南建成投產,2010年,海外全資控股子公司收購埃及Miraco公司,布局非洲;2011年,收購建立巴西、阿根廷生產基地,拓展南美洲市場……這些布局讓美的占領了全球家電需求增長快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回報。2017年半年報,美的幾乎有一般收入來自海外,當然這要包括庫卡機器人的收益。
借東風:一帶一路助力騰飛
目前,中電企業走向海外的推動力在于整個產業政策的支持,一帶一路政策不僅僅是的推動基礎建設項目的落實,實際上家電產業也是受益匪淺。只要一帶一路的項目推進到哪里,哪兒就有家電品的需求。
在“一帶一路”政策下,中電企業出口機會已經來臨。這與以往企業自己單打獨斗是不同的,很多第三世界,過去連電都沒有,一帶一路建設的電站一旦建成,就形成家電品的需求落地。包括一帶一路項目中,也有很多需要像商用空調、大屏拼接等類家電機會。
當然種機遇是建立在核心技術研發優勢上,企業應該將中國造變為“中國制造”,在技術上,中電企業應當是毫不含糊的,不僅擁有精心打磨的“工匠精神”,還對產品擁有追求,再加上技術創新,需求差異化,未來的國際市場是屬于中電企業的。
據相關數據統計,借力“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家電出口市場空間已經被打開。近年來,我電出口一帶一路區域的增速已達9%。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的跡象更加明顯,這對我電企業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的利好。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現在家電企業全面走出去機會已經來臨,抓住機會才是目前家電企業的戰略考量!(來源:中華建材網)
相關閱讀推薦:
家電業專利戰四起 知識產權成“繞不過的坎”
告別暴漲時代 中居業迎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