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巨頭們紛紛發力智能家居的同時,美國科技界的兩項投資案也引發關注:美國智能家居控制系統制造商“Control4”對外宣布獲得1730萬美元風險投資,該公司獲得的風險投資資金累計已達9700萬美元。而美國智能住宅軟件商iControlNetworks也宣布獲得了2300萬美元風險投資。作為市場風向標,風險投資往往預示著新的風口來臨。
智能家居是一個有意思的行業,從科技性來說,它不如基因編輯那般高端神秘;在應用層這塊,它也比不上手機中裝個app那么簡單好用。作為人工智能神樹上的一片葉子,智能家居的價值從大方向著眼,應是無可挑剔。不過這事兒放在國內,眼下卻有些“上不上、下不下”,怎樣恰如其分地看待其前景以及細分領域的機會,需要細致思考。
在市場規模預測上,中外機構觀點相左。據德國知名數據研究機構Statista預計,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將達到4.35億美元(約29億人民幣),包括硬件及相關服務。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國內機構普遍喜歡“慣性”吹捧中國智能家居市場,預測的平均規模大抵在千億元以上,激進的則快接近3000億元。兩者之間相差近百倍,不能不引起警惕。
接著從數據來看,2016年,美國以97億美元成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容量的,中國則為5.2億美元,位列第四;從智能家居普及率的增長情況來看,美國以5.8%位居,而這一數據在中國僅為0.1%,差距之大躍然紙上。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家居難以進入國內普通住宅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價格太高,目前整套家居智能化產品(包括中央控制系統、照明及安防等等)一般在10萬元以上(僅指硬件費用),大眾是較難接受這一價格的。如產品價格能降到3-5萬元水平,每平米花費在500元左右,市場胃納才有可能被激發。
盡管碰上了外熱內冷的境地,中國的智能家居市場仍被十分看好。從邏輯和現實情況來說,我國整體經濟形勢穩中有進,中產階級崛起,消費不斷升級;其次,中國成為全球的互聯網市場,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逐步深入,這兩大因素使得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具備了迅速爆發的潛力。
再者,雖然智能家居這個大塊頭并不怎么在受寵,但作為其關鍵一環的智能音箱卻不乏眾多國內“玩家”。眾所周知,在以亞馬遜echo為標桿的產品大放異彩幾年后,國內不少一線互聯網巨頭紛紛大興土木、奮起直追,阿里天貓精靈、小米小愛、聯想SmartCast+、科大訊飛與京東的叮咚先后應運而生。
業內人士認為,巨頭紛紛入局智能音箱,瞄準的是浩瀚的家居生活場景入口,這里面的市場和開發價值具備足夠想象力。如果將上述說法轉換成更“專業和科技”的語言,即巨頭們看中的是智能語音助手承載的下一代操作系統產生的巨大價值。智能音箱熱的背后,是整個語音交互產業鏈技術上達到商業應用拐點,從而激發出巨頭對于交互方式變革的期待和下一代操作系統的勢在必得。進一步理解,在萬物互聯時代,智能音箱甚至可能成為下一個Windows。
就像多數人愛手機勝過PC、PAD那樣,未來絕大多數消費者比起買下整個智能家居產品,更愿意首先嘗鮮小巧靈便的智能音箱。既然后者的前景較好,那么必然帶來其細分領域的“二次繁榮”,比如揚聲器等電子零配件。如果單看毛利率,揚聲器等零配件對廠家的吸引力甚至超過音箱整機。
說了那么多,回到投資層面,參與者只需謹記,從國內現狀和未來發展而言,與其在智能家居上廣泛撒網,不如把錢投在智能音箱及其電子零配件上來得放心、合理。